据相关招股书透露:2019年,阿里巴巴、京东和拼多多的获客成本分别为642、392和164元,到2020年Q4季度,拼多多和京东的获客成本已经涨至258和344元。在当下流量成本越来越高的情况下,新品牌出圈也越来越难,如何穿透“新消费”泡沫成为中国护肤品牌的重要命题。
对于中国护肤品牌而言,这是最好的时代,人均消费不断提高,新的需求也在不断被发掘。随着新型电商的发展,上下游产业链的重塑,互联网进入了存量竞争时代;但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,打造一个品牌在营销端的投入成本不断走高。
美妆赛道尤为如此,特别是近几年来大火的“功效型护肤”赛道为例,在护肤领域,用户在经历过各大品牌深度教育后,对护肤知识、个人肌肤状况的认知以及对护肤品成分和作用远离的了解,都有了很大的进步,一方面,这得益于众多护肤自媒体平台与各类护肤kol的兴起,大众护肤知识储备提高,另一方,因“不当护肤”导致的高度敏感肌肤人群不断涌现。
换言之,在经历多年的常规护肤之后,用户对自身需求越发明确,不再满足仅仅听从他人推荐,而是开创了“看成分,选产品”、“看个人诉求,选成分”的选购模式。在中国护肤品牌如火如荼地发展和巨大增长空间的感召下,越来越多的资本汇集到功效型护肤品赛道。但对于中国护肤品牌而言,都要面临着流量成本高昂的现状。
在群雄逐鹿的功效型护肤品赛道中,中国护肤品牌可以通过与消费者产生联动,通过护肤科普与用户进行沟通,了解用户需求与痛点,在产品研发上发力,借助私域社群专心打磨产品,不断优化产品配方和加工工艺。
在功效型护肤品这条赛道上,中国护肤品牌要想穿透新消费的泡沫,最重要的一点是加大产品的科技含量,因为有科技含量的产品能更有效地解决用户需求,对于很多“成分党”的用户而言,找到合适的护肤品,更倾向于长期使用,这让功效型护肤品牌先天具有更高的品牌忠诚度和复购率。
如今时代红利难以追寻,流量成本也在不断走高,未来如何精准把握用户需求,持续修炼产品内功,是每个中国护肤品牌都需要思考的问题。只有通过一步步稳扎稳打,来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产品,才能用自己的节奏穿透新消费的时代泡沫。